English

街头食品:是疏还是堵?

1998-02-28 来源:光明日报 王霄翎 我有话说

编辑同志:

平时,我常吃家人从外面买来的油饼。有一天自己去买,发现那个油饼摊摆在一个垃圾站前,周围脏兮兮的,摊主蓬头垢面,破夹克上黑乎乎的沾着油污,放下抹布的手又去炸油饼……。走在街上,常见很多人围着吃炭烤羊肉串、麻辣烫,但我总感觉这些食品不够卫生。

不知这些小吃摊是否经过有关部门的批准?其食品究竟符合食品卫生标准吗?

北京市石景山区居民沈侠

随着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,街头食品引起更多的人青睐。据有关部门调查,有95%以上的城市消费者购买过街头食品。然而,卫生部门透露,有60%以上的街头食品不符合卫生标准;工商管理部门介绍,街头食品摊大多是无证经营;环保部门提出,街头煎炸烧烤影响环境卫生……

卫生状况令人担忧

在各个城市的街头,从早到晚似乎都少不了小吃摊的吆喝声。卖豆浆、煮馄饨的,烙烧饼、炸油条的,麻辣烫、烤肉串、煎饼果子……这些街头小摊大多摆放在车来人往的路口,且不说食品本身卫生与否,单是那不时飞扬的灰尘就给小吃摊增加了一种特别的“佐料”。有些摊位设在垃圾箱旁边,虫蝇乱飞,既影响食品卫生又妨碍市容。盒饭中常能吃出异物,饭菜污染严重,因食用盒饭而感染胃肠疾病者屡见不鲜。某市一条有名的小吃街上,不足200米的路段两侧挤着一百多家小吃摊,灶火一点,煎炒炸熏烤煮一应俱全,许多摊主蓬头垢面,衣服脏污不堪,一盆水不知已洗过多少只碗碟,抹布颜色更是难辨……不少人就蹲在摊前盛满脏物的大盆周围就餐。

街头食品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及环境卫生。卫生部1996年夏秋全国食品抽查显示:街头食品卫生合格率为10%-50%,餐具消毒合格率为43.9%;1997年秋季抽查显示:街头食品餐具合格率为40.9%,餐具消毒合格率只有26.6%。据了解,城市街头食品摊贩中,52.4%来自农村,24.4%为下岗或无业人员,文化素质普遍较低,大多没有受过卫生知识培训,且很多属无证经营。因此,街头食品散、乱、脏的情况普遍存在。

疏堵结合加强管理

人们对于街头食品的需要与排斥同时存在。一方面街头食品方便了群众,丰富了人们的生活;另一方面街头食品的卫生状况让人不能放心。而摊贩的流动性、无证经营等混乱局面又加大了管理的难度。

街头早点摊似乎是必不可少的。以前许多人习惯于去国有饭店买早点,但随着向市场经济的转轨,许多饭店不再经营早点业务,可是群众的需求却日益强烈,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。这就给个体食品摊贩提供了很大的市场空间。但这些摊贩绝大多数都是无证经营。工商管理部门的同志说,食品经营执照的办照难度比较大,资格要求很多,需经卫生、环保、工商、市容等多家部门检验批准,而许多街头食品摊的条件是不符合有关规定标准的。因此很多人就“黑”着干,采取“流动作战”,令管理人员防不胜防。

有关部门曾采取措施,鼓励街头食品向规范化方向发展,但收效并不明显。如北京市政府曾对一些饭店实行“政策倾斜”,即对经营早点的饭店实行减税或免税,但响应者寥寥无几。为方便群众,保证快餐卫生,北京市在去年曾开出100辆“便民快餐车”供应盒饭,但只是“杯水车薪”。管理部门对街头摊贩管不了、赶不跑,群众对街头食品不放心,却放不下……街头食品,走向何处?

街头食品问题多、难管理已成为许多城市的一大症结。各地政府也不断寻求“因地制宜”的管理措施。天津市开始试行“退路进厅”的管理办法;广西在一些城市建立餐具消毒中心,保证街头摊点的餐具卫生;北京市有关部门则提出要“堵”“疏”结合抓管理。即一方面要加大管理力度,规范街头摊点,减少无证经营。另一方面以“疏”为主,引导街头食品走向居民区。

将街头摊贩转移到居民区也并非易事,如今很多街道、居委会热衷于建市场、搞盈利,却不同程度地忽视了相关的便民服务。为此,工商管理部门的有关人士指出,假如街道、居委会能把精力放在便民措施上,街头食品摊也就相对减少了。总之,街头摊贩的管理需要各个部门的共同配合,需要执法手段的加强和规范意识的提高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